【信息时间: 2024-06-11 16:46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统计局】 【打印】 【关闭】 |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苏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全区经济回升向好,创新动能显著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59.60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965.81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07:47.06:52.8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55万元,比上年增长4.4%。 新动能持续壮大。制定《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产业政策意见。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端测控仪器与装备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光芯片及器件列入苏州市未来产业。积极推进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综合评价工作,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获评全省第三批集聚示范区,累计达6个;获评全省第二批服务业领军企业3家,全省第三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1家。综保区东区获评省级物流示范园区。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7%。 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4%。获批江苏省首批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先导区、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培育建设苏州市首批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含培育)5家,入选苏州市首批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试点2家。年末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累计达5家。新增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6家,获批数量列全国各区县第二;省级5G工厂1家、市级5G工厂6家。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动态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工作,完成评估企业1430家。新增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3家、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1家,省市示范智能车间累计达176家;新增市智能工厂3家、市智能制造优秀服务商企业4家。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布《苏州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3》。推行“政电联办”,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执照办理、公章刻制、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公积金缴存登记、社保登记、医保登记、用电报装”八合一套餐服务。全年新设经营主体19475户,其中新设企业12196户。年末全区拥有经营主体141829户,比上年末增长4.5%,其中企业68901户,比上年末增长11.9%。落实省、市推动经济率先好转、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措施,出台《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又稳又快发展行动方案》“28条”。切实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3亿元。全省首家互联网法庭成功落户。在全省首创“企业诉求分类标准”,建立企业诉求闭环处办机制,构建“1+3+X”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发布全市首个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地方标准。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7万人,比上年增长7.8%。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2.077亿元,其中稳岗返还资金1.077亿元,惠及企业1.69万家。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3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7万人次。获评“最佳促进就业城市”(高新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308.6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16.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334.9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1589吨,创七年新高,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夏粮产量3614吨,增长95.4%;秋粮产量7975吨,增长6%。主要农产品中,蔬菜产量8064吨,比上年增长9.4%。 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5%。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98.9%,比上年提高6.7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17个。通安镇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入选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期)名单。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1个,市级特色康居乡村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8.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440.3亿元、利税总额25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分行业看,前十大行业实现产值32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3.4%。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全年产值分别达1391.7亿元和1460.8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0%、17.5%、15.0%和21.5%。规模以上工业中,大型企业产值1630.2亿元,比上年下降8.0%;中型企业产值850.2亿元,下降5.1%;小微型企业产值978.4亿元,增长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17.1亿元,比上年下降0.8%;民营企业产值974.0亿元,增长1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8.2%,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367.7亿元,下降9.0%。 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70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4%,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2.8%和8.8%。全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2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集成电路、分析仪器及装置、试验机、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电子元件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4.8%、51.4%、15.8%、7.3%、6.6%和5.8%。 建筑业生产稳步扩大。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480.3亿元,增长12.4%;竣工产值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2%,竣工率46.9%。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4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0%,其中新开工面积35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7%。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2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9.7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二产业投资1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第三产业投资5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7.3%。 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6.8%和25.9%。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区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15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3%。全区完成新兴产业投资21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4.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24.0%、38.6%、15.8%和12.3%。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5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房屋新开工面积162.1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1%;房屋施工面积1038.34万平方米,下降1.2%;房屋竣工面积186.3万平方米,增长299.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86.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1.56万平方米,增长14.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恢复向好。成功举办2023年货节、五五购物节、秋季购物节和双十二购物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8.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95.5亿元,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3.0亿元,增长16.4%。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41.1亿元,增长12.6%,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30.4%,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金银珠宝类、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95.5%、15.9%和6.9%。限额以上批零业和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6.0%。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478.8亿元,比上年下降12.7%,其中出口额1751.8亿元,下降7.4%;进口额727.0亿元,下降23.3%。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8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3.1%,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进出口额615.0亿元,增长18.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8%,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额1854.6亿元,下降19.7%。从贸易市场看,对欧盟进出口额478.9亿元,比上年下降8.1%,对东盟进出口额3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全年完成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3.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54%。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3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全年跨境电商出口额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B2C出口业务量稳居全市第一。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全年外资项目186个,其中新设项目130个。全年新增合同外资18.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1.37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达41.0%。年末全区共有38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设立了61个项目(存续)。全年新增省、市级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8个,新增市级外资研发中心31家。 稳步推进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44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3.38亿美元,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分别比上年增长76.0%和420%。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169.2亿元,增长8.7%,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83.5%。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全区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64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13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62.1亿元,比年初增加519.46亿元,比年初增长17.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546.76亿元,比年初增加402.94亿元,比年初增长12.8%。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全年交易金额超3000亿元。 年末共有保险总公司及分支机构35家,营销服务部及营业部22家,保险公估4家,保险代理7家,保险销售6家,保险经纪4家。全区实现保费收入279.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7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3.7%,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5%。 资本市场持续扩容。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4家。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1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28家,居全市第四;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2家,年末共有10家,居全市第二。新增北交所上市企业1家,年末共有2家。年末全区上市公司总市值2551.87亿元,上市以来募资总额780.65亿元。 八、交通物流 交通运行高效畅通。年末公路总里程426.4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4公里。全区公路、水路客运量48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2%,旅客周转量37882.36万人公里,增长17.7%。公路、水路货运量251.1万吨,比上年增长36%,货物周转量74450万吨公里,增长14.8%。 港口运输提质增效。全年码头货物吞吐量868.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68%,集装箱吞吐量63966标箱。 年末有轨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44.22公里。全年有轨电车运营里程455.01万列公里,线网客运量693.92万人次。年末全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693辆,新开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2条,公交线路总数达97条,全年区公交客运总量3310.38万人次。 九、科技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4.76%左右。全区财政性科技投入2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4.3%。 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南京大学、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牵头的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正式启用,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全年新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成果转化平台立项4项。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众创空间5家,区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累计达109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87家。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22个。 加快创新企业培育。年末有效高企数达1631家,比上年末增长24.5%。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累计达50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763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备案1226家、列全市第一。入选“2023全球独角兽”3家,国家独角兽(潜在)12家、省独角兽(潜在)26家、市独角兽培育企业28家。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旗舰”窗口进驻,推出“光子贷”,制定“天使贷”,持续实施省级“苏科贷”、市级“科贷通”、区级“融医贷”“数字贷”等系列金融产品,不断做大科技信贷产品规模,全年累计支持区内企业418家,助力企业实现融资近14亿元。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年末全区各类人才总量3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31万人,高技能人才7.47万人。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1.53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1.43件,比上年末增加36.91件。全年PCT专利申请263件。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8项。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9.08亿元,比上年增长44.7%。10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立项。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全年建成学校9所,合计新增学位1.09万个。年末拥有中小学(含特教学校)46所,在校学生11.3万人,毕业生2.2万人;拥有专任教师1.02万人。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75所(含分园),比上年末增加2所,在园幼儿2.6万余人。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5所。实施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首次开展普通高中市区跨区招生试点工作。校医和专职心理教师实现中小学全覆盖。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刺绣艺术节、运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树山梨花文化旅游节、苏州乐园超级啤酒狂欢节等活动。浒墅关古镇、狮山文化广场、苏州乐园森林世界入选省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向阳数艺谷、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入选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2家,比上年末增加10家。年末全区共有博物馆2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39座,文化馆总分馆61座,文化站6个。 年末全区拥有4A级景区6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1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6亿元。“环太湖生态游”获评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苏州乐园森林世界景区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艺树山”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名单,“大阳山奇妙夜寻趣之旅”入选2023年度苏州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年末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健康高新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3家,其中对社会公开营业183家,包含4家三级综合医院、4家专科医院、2家一级综合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36个下设服务站点、8家护理院、1家护理站、16家门诊部和104家诊所。全区新增三级医院1家、市级重点专科5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共4888张,其中各级各类医院4704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79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630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40人、注册护士3033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7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475.3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新增体育场地4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3平方米。新建笼式球场10片,新增健身步道19公里,新增和更新健身路径42套,优化提升狮山文化广场、大白荡公园和月泊湾公园体育设施。建成国内首条环太湖数字半程马拉松跑道,并获评2023年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年度奖和2023年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主题特色奖。精心举办2022-2023赛季CBA篮球联赛第三阶段主场赛事、2023-2024中国手球超级联赛(苏州赛区)、江苏省青少年现代五项锦标赛、江苏省青少年手球锦标赛等赛事。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85.1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0.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2.7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52.8元,比上年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500.1元,比上年增长7.1%。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年末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6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4.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全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1.21万人、41.57万人和41.29万人。全年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800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877套。本年完成改造提升农贸市场5个,启动2个。累计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3个。 “一老一小”举措更加暖心。“15分钟养老服务圈”持续完善。年末养老机构12家。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30张,现有养老机构床位4790张。全年完成638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1422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新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家、日间照料中心3家。新建助餐点4个,累计75个。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单元26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422张,项目获评江苏省老年健康服务优秀案例一等奖、苏州市老龄工作优秀案例。建设2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年末托育机构44家,托位3138个,获评江苏省社区托育示范点机构1家。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个,惠及居民1465户。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全年建成海绵城市面积2.89平方公里,累计面积19.68平方公里,建成区达标率提升至40.93%。苏州高新区建筑信息模型(BIM)管理平台建成并通过专家组验收。横山路对接胥涛路隧道工程开通试运行,有轨电车T5线建成通车。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431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5421个。全区73处停车场(点)实现“无感支付”。累计建成5G基站达5341个。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4.8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其中工业用电量59.29亿千瓦时,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量24.04亿千瓦时,增长9.1%。全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2.025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9%;年末家庭天然气用户29.46万户,比上年增长7.26%。年末全区运营公共自行车租赁点460个,公共自行车10775辆,共享单车7347辆。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用水总量1.92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8%,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2%,工业用水下降9.9%,农业用水下降10.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8.53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7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6%。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区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9.2%。省考轻化仓库断面、金墅港太湖桥断面首次全部达Ⅱ类;8个市考断面优III比例87.5%。太湖金墅港、上山村水源地水质均稳定达Ⅲ类。太湖实现连续十六年安全度夏。 绿色资源更加丰富。全年建成口袋公园、小微绿地39个,新增、改造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实施营造林共360亩,完成森林抚育3000亩。加强湿地保护力度,湿地保护率达84.1%,完成《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修编。全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连续18年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发生。 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获批工信部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1家、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家、江苏省绿色工厂8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家。全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小区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50%和持平。 注: 1.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