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间: 2023-05-29 10:23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办】 【打印】 【关闭】 |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镇湖街道立足当下,聚焦群众需求,用心打磨基层治理“绣花针”,穿起民生保障工作的千条线。在做好2万常住人口的常态化管理服务的同时,对低保、低边等110户困难家庭及7086名60岁以上老人更是提供跟进式服务,绣出开遍12个村、社区的民生“幸福花”。 主动发现,民生保障有力度 近期,镇湖街道结合“救助宣传月”组织开展系列走访、宣传和帮扶活动。“有了助行器,我一个人在家,女儿就能安心工作了!”残疾人老濮动容地对上门看望他的救助社工说道。老濮为低保边缘对象,肢体残疾二级,多年卧病在床,患有癫痫、小脑萎缩,一直离不开家人的照顾,女儿专门辞去工作在家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在救助宣传月服务中,工作人员上门慰问老濮,得知他经常在家练习走路摔了很多次,街道民政部门立即为他申请了一副助行器。 由“街道民政+村(社区)+救助社工”三方联动机制组成的帮扶队伍,聚焦低保、独居老人等重点群体需求,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今年以来,帮扶队伍通过“敲门天天见”行动为6名群众申请急难型临时救助;通过“微言微语”精准掌握18名困境儿童的心路历程,通过专业社工和心理医生的辅导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热情;结合“铁脚板”+定期电话随访等方式,确保辖区重点群体救助服务的全覆盖;由救助社工联系卫生院医生上门为高龄老人提供健康指导127人次。 “两个约定”,幸福晚年有温度 每天早上7点,83岁的郁老伯都会带着茶杯准时出现在秀岸花园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从阅览架上取一份《苏州日报》,在墨香中品读苏州的发展万千,顺带跟村里的老伙计们畅聊动迁小区的生活日常。到了下午,郁老伯会到二楼的多功能报告厅,这里作为便民小剧场,可以现场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在线搜索播放。“我们这把年纪平时不会去电影院,在家门口的社区‘小剧场’就看了《流浪地球2》,儿子还夸我变时髦了!”郁老伯笑得合不拢嘴。 如果说每天跟秀岸社区的日照中心是郁老伯与社区的“走向”约定,那每月两次姚阿姨的居家上门服务则是郁老伯与社区的“坐等”约定。郁老伯作为被服务的其中一员,在姚阿姨的帮助下,学会了跟孙女通过微信视频聊天,也知道了如何查看食品的保质期。 近年来,社区转变工作方式,把服务“移”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实现居民“走向”社区到“坐等”服务的转变。镇湖街道就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向951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月不少于6小时的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买菜等上门服务,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这种以“年轻老人服务年长老人”的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全民普及,生命健康有广度 今年4月,全区推进“医养融合服务站”建设,石帆村作为首批10个试点之一,是全区唯一一个乡村社区“医养融合家医工作室”。街道社会事业办跟村委会商议后,由村里腾出一间废弃老房改造为家庭医生工作室,将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有机统一,构建农村里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走进石帆村的家医工作室,除了常规的血压仪、血糖仪和身高体重仪等,还能看到艾灸仪、足浴桶等特色服务设备。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江苏省康复医学特色科室孵化基地,借助镇湖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将健康知识传递到村、社区的每一个末梢,不断提升百姓的康复服务获得感。截至目前,镇湖街道家庭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已签约4341人,其中65岁以上签约3465人。 接下来,镇湖街道继续以群众的小事情、小问题为切口,以“微服务”办好“微实事”并点亮“微心愿”,将有力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民生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助推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