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留言
截止时间:
【信息时间: 2015-07-31 16:00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党政办】 【打印】 【关闭】 |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优化用地布局和城市形态,根据规划实施的实际情况,规划分局组织编制了《苏州高新区横塘胥江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现对该规划草案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5年7月31日——2015年8月29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snd.gov.cn 一、规划范围
北至胥江运河,东至石湖,南至国际教育园南区,西至上方山—环山路—金猫路一线,总用地面积8.91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山水城园一体,融山汇水的科教基地;
自然人文荟萃,旅游休闲兼备的都市游园。”
通过调整用地布局、完善道路系统、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延续石湖、上方山自然山水格局,提升规划区科教、旅游两大主导产业,打造一流的城市文化片区;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集科教研发、旅游、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现代化综合功能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人口约5.3万人,其中居住人口2万人,在校学生3.3万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366.13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65.44公顷。
四、功能分区
结合片区固有的山水空间格局与城市建设现状,规划形成“山、水、城、园”的功能分区。
“山”——即上方山及其周边区域,是片区生态核心区,绿化网络汇聚于此,山顶的楞伽寺塔是片区视觉中心。强调恢复与控制,通过修复山体生态系统,保障上方山与横山、上方山与石湖主要视廊通畅,强化上方山及楞伽寺塔的对景、借景景观效果。
“水”——石湖水域及其滨湖区,是衔接、融合石湖景区与“三园”区的过渡区,规划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其自然风貌与开敞景观;发掘吴越文化,在保护的前提下,完善整个石湖地区的旅游配套。
“城”——国际教育园片区,依托已有建设基础,倡导资源共享、完善设施配套、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升师生、居民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加强沿胥江—运河绿化景观带建设提升园区形象,形成开放、现代、宜人的高教区形象。
“园”——即规划中的苏州上方山森林植物园、动物园、游赏园“三园”,以自然探索主题,和谐共生体验式度假为主的休闲综合体,是未来苏州市民近郊出游的主要目的地,亦是规划区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通过规划,将其打造成具有典型苏州特色的,辐射力强的,集文化休闲游乐、绿色旅游观光、生态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文化活动中心。
五、综合交通规划
㈠轨道交通
根据《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苏州轨道3号线由北向东穿过规划区.规划范围内设置站点一处,位于科华路上,为国际教育园站。
㈡道路系统
规划区内部道路网规划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系统。
①主干道
主干道主要引导规划区与区外交通快速转换,规划区内只有一条城市主干道,为宝带西路,道路红线宽度40米,两侧预留10米绿带。
②次干道
规划区次干道与主干道功能构成规划区“格网+环形”的干路网系统,以通行机动车交通为主。次干道红线控制宽度24—30米。
③支路
支路对次干路起辅助作用,以承担短距离交通为主,可设置出入口。支路规划红线宽度为5-24米。
(三)公共交通组织
规划通过公交线网优化、站点调整等手段,优化规划区公共交通组织,形成由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减少出行时耗、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抑制交通污染排放、缓解片区交通压力的目标。
(四)慢行系统规划
以人为本,构建以绿色交通为主体的交通模式。慢行专用道与设施设置充分结合水系、绿地等自然条件,与居民、高校师生、游客活动相结合,充分考虑通勤、休闲、人际交往等多样化慢行需求。同时优化慢行流线与公交站点、轨道站点、商业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
六、绿地系统规划
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水乡城镇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上方山、石湖作为绿地核心,依托沿河、沿路的带状绿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特色的网络状绿地系统。
七、动态更新主要内容
1、北部组团:因胥江南高压线规划建设,市民对原规划的幼儿园用地存在较大意见,因此宝带西路北、科都路西地块由幼儿园用地和行政办公用地调整为办公用地。同时,沿胥江局部地块根据城市形象和实际建设需求,科锐路东、宝带西路北地块,以及技师学校地块调整建筑高度。
2、环山路梅湾村组团:一是江苏省邮政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以西、现梅湾村处部分地块由商业用地调整为幼儿园用地,规模有所扩大。二是规划的幼儿园西侧地块,规划调整为居住用地。
同时,根据用地性质调整和实际建设需求,对调整后的地块规划指标进行相应调整。
附件: ![]() |